答:(1)在115℃和125℃溫度下煅燒的石膏,其溶解度提高得很快,并且能迅速形成CaSO2·2H2O的強烈過飽和溶液;之后,溶解度開始降低,起初急劇降低,而后較為緩慢,經1晝夜后,達到微過飽和溶液。
(2)在200℃和300℃溫度下煅燒的石膏,可形成過飽和溶液在100毫升水中溶解達0.232g和0.259g;在300℃下煅燒的石膏,可溶性無水石膏很多。
(3)在400℃和500℃溫度下煅燒石膏的溶解速度,有著顯著的差別。在400℃下煅燒的石膏,能形成過飽和溶液,而且凝結得較快(凝結取決于過飽和溶液的結晶作用)。而在500℃下煅燒的石膏,則不能形成過飽和溶液。
(4)所謂“死燒”石膏的生成,和過飽和溶液的范圍相符。
(5)煅燒石膏可以認為是由兩部分組成的;能很快變成溶液的可溶部分和不溶部分。“不溶性”無水石膏緩慢的溶解過程,開始發生于可溶性交體石膏已經變成溶液的時候。
(6)在500℃至800℃溫度下煅燒的石膏,其溶解度開始時提高得很快,這是由于在“死燒”石膏中存在有大量可溶性變體的緣故。
(7)用在不同溫度下煅燒的石膏的溶解過程延長時同,不能完全解釋清楚凝結作用實際上的中止。應該容許有這樣的說法,即不溶性變體石膏會阻礙凝結,它夾雜于晶體之間,并妨礙晶體的結合。
(8)由一種變體石膏轉變成另一種變體石膏的明顯轉化點,是不存在的,因為石膏的溶解度在不斷地減慢。“死燒”石膏即為在技術實踐中要求凝結時間最長的石膏。
(9)煅燒石膏變成可溶性變體石膏的速度小于二水化合物結晶的速度。
熟石膏的細度與凝結時間有何關系?
答:石膏凝結時間均隨細度增加而縮短,但當石膏比表面積達到11236cm2/g時,凝結時間卻又有略升高。石膏摻加緩凝劑后,石膏細度從5265cm2/g增,加至8164cm2/g時,石膏凝結時間大幅度縮短,比表面積的增大對緩凝劑的作用效果具有一定的抵消作用。當細度達到8164cm2/g后,凝結時間與細度關系不大。摻加緩凝劑后石膏顆粒比表面積在5165cm2~8164cm2/g時,石膏細度對石膏凝結時間影響顯著。建筑石膏細度的變化對石膏硬化體的絕干強度影響不如對凝結時間影響顯著。隨著石膏細度的增加,石膏硬化體的絕干強度基本都呈現下降趨勢。但對不摻緩凝劑和摻檸檬酸的建筑石膏,當比表面積從5265cm2/g增加到8165cm2/g時,石膏強度有所增加。
天然半水石膏細度對制品強度有什么影響?
答:天然建筑石膏經過粉磨后均能通過100目的篩。因此,細度為60目和100目的粉末粒度分布大致相同,水化時標稠需水量也基本不變。制品中大小粒子搭配適當,搭接點多。制品中晶粒分布均勻,晶粒尺寸起伏不大,且在此細度范圍內,一般大顆粒的比例較大。大顆粒中,可能存在一定比例的二水石膏,對結晶過程有誘導加速作用,標稠需水量小。大顆粒會造成制品孔隙率較高,降低其強度。然而,此時由孔隙率引起的強度下降,并不能起主導作用,因而在此粒度范圍內,總的效應導致了制品強度達最高值。
細度在100~120目范圍內,強度對粒度的變化很敏感。標稠需水量改變也非常迅速。此時,由于粒子變小。粒子表面較粗糙,松裝密度較大,比表面積增加,導致吸水量增加。同時,細小顆粒在脫水過程中產生的過燒現象相應增加,有Ⅲ型無水相出現,吸水量也增加,粒子之間以范氏分子力相結合,破壞了結晶結構網絡,孔隙率下降速度減緩,制品強度急劇下降。
細度在120~160目范圍內,細顆粒增多,脫水過程中過燒程度增加,Ⅲ型無水相比例增大,嚴重破壞了結晶的結構網絡,降低了觸化體的致密度。結構松懈,孔隙率上升,出現強度下降的現象。水化過程中。初凝時間和終凝時間增長,細小粒子與水反應的表面增大,水化速度加快,從液相中析出大量比表面積較大的水化新生物,它們因表面能的不飽和,而相互間接觸點的強度很低。而因過燒而出現的少量Ⅲ型無水相,使標稠需水量隨細度增加變得緩慢。
細度在160~180目范圍內。粉末變得更細,制品致密度顯著增加,孔隙率下降,標稠需水量隨細度增加而趨于飽和。此時,孔隙率對強度的影響起主導作用。由于孔隙率的下降,導致制品強度有所上升。
用-半水石膏生產制品,石膏粉的細度不宜過大,以100目為最佳。若要選取細度大于l60目的粉來提高強度,如非特殊需要,一般很不經濟。